首页 > 法制 > 正文

澜起科技退出“过早”?中融信托胜诉

作者: | 时间:2020-11-24 15:04:28 | 来源:
 

最近,媒体报道了一起投资人与信托公司的纠纷。

起因是中融信托曾有一支信托计划投资了澜起科技从美国退市后的股份,并在其IPO前一年半退出。

投资人持有3年,获得将近70%的收益,却还是将信托公司告上了法庭。原因是,要是持有到现在再退出,

按照澜起科技今日之股价,能够获利超7倍。

那么信托是否应该承担对于这种或有获利承担赔偿或者补偿责任呢?

经过审理,法院在判决中认定,受托人中融信托依法履行了合同约定的义务,在合同约定的信托计划存续期内,对信托财产进行变现,并对变现的信托财产进行分配,不存在违约行为,故投资人以信托计划终止后的澜起科技上市后的市值计算自身损失向中融信托主张赔偿的全部诉讼请求,

法院不予支持。

法院同时认为,虽然信托计划终止后澜起科技确实存在发展潜力和估值提升的空间,但中融信托在信托计划期限届满后,特别是在信托投资具有较大获利的情况下,对本信托计划进行终止,符合一般的商业逻辑,

投资人获得189万信托收益也证明了这一点,

同时终止行为亦具有合同依据。中融信托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尽职尽责,且在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

选择在具有较大获利的情况下退出,符合一般的商业逻辑。

业内人士对于这个案例也感到十分有趣。澜起科技在美国上市期间被做空,股价长期处于低位,2014年回国时属于公司发展的地点,中融信托选择这个低点进入现在看无疑是相当合适的。

至于2017年该不该退出,则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应该继续持有以博更高收益,二是认为彼时仍有澜起科技上市仍有不确定性,信托当时期满获益退出没什么不对。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中融信托彼时没有选择退出,而如今澜起科技如果又遭遇一些变故股价持续低迷,可能投资人同样会将信托公司告上法庭。

所以,一般来说信托公司在进行股权投资时,会严格按照合同规定进行,权衡之下这也是维护投资人利益的最好办法。

投资人在通过信托计划进行股权投资时,也应该对于机构的“自由裁量权”约定这块进行详细沟通。

毕竟机构投资人不是散户,尤其是信托公司,仍然会求稳为重。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最高法召开专项工作部署会强调

相关新闻

  • 正义判决!宜生无忧声明:前员工敲诈勒索终获十年刑责

    近日,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依法对宜生无忧前员工相国良涉嫌敲诈勒索一案作出终审判决,认定其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剥夺政治权利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相国良当庭认罪认罚。  该犯罪嫌疑人通过互联网平台造谣残疾人就业行业虚假挂靠…

  • 中华遗嘱库发布2024年度白皮书 遗嘱观念逐步得到广泛认同

    3月21日,中华遗嘱库发布2024年度《中华遗嘱库白皮书》,呈现出遗嘱观念逐步得到广泛认同、财产多样性增加、空巢老人立遗嘱需求显著增长和立遗嘱人群持续年轻化等特点。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华遗嘱库已提供遗嘱咨询572141人次,登记保管遗嘱357512份,遗嘱生效1226…

  • 商业博弈背后,道德困境与信任的崩塌

    2024年8月27日,一场新闻发布会在中国展览史和汽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一笔。上海贸促会等主办方高调宣布了第21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的举行时间,然而,细心的观察者发现了一个令人寻味的变化——曾经的主办方之一,中国贸促会汽车行业分会,并未出现在本次车展主办方的名…

  • 在情理中坚守法律和规则 ——从法律角度谈捐赠人要求慈善组织退还捐款

    文|张凌霄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慈善不再是富人的专利,只要有心有意,无论何时何地,小到一分钱、一块钱,大到几十万元、上百万元,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快速便捷地奉献自己的爱心,互联网已成为慈善捐赠的重要途径。然而,也正是这份便捷,导致了一些曾经极少发生的“意外”正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