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制 > 正文

最高法与小网红隔空互动:以法之名守护“少年的你”

作者:管理员 | 时间:2021-3-4 14:28:56 | 来源:本站
 

 微信图片_20210304142624.jpg

 ▲图源微博视频截图。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与一位小网红的互动引发舆论关注。

  据媒体报道,3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工作办公室成立,同时在6个巡回法庭设立少年法庭巡回审判点。3月3日早上,在某社交平台拥有上千万粉丝的12岁小音乐人@宋小睿发布了一则视频,对最高法少年法庭办公室的成立点赞,而最高人民法院官方微博几乎“秒回应”,表示“以法之名,守护少年的你,这是我们肩上最美的勋章”。

  如果要给这次互动套个“主题框架”,那显然是“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最高法专门成立少年法庭工作办公室,是为了推进少年法庭工作,增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少女网红为之点赞,则是因为此举增进了自身的权益保障度。

  审判专业化是加强对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司法保障的重要举措,坚持少年审判专业化发展方向,既是贯彻落实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要求,也是充分履行人民法院职能,坚持特殊、优先保护未成年人政策的重要体现。

  也因如此,最高法少年法庭办公室的成立,不是一次简单的司法审判机构内部增设,这释放出的是对未成年人加强司法保护的强烈信号。

  尽管最高法少年法庭办公室诞生于3月2日,但早在最高法两个月前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的意见》中,便已绘就了“设立未成年人审判领导工作机制”蓝图。成立少年法庭办公室,早早纳入“顶层设计”之中,被寄予了深切厚望。

  作为专设的组织领导部门,少年法庭办公室可以综合统筹未成年人审判指导,参与未成年人案件审判管理,协调开展未成年人案件巡回审判,统一步调、凝聚力量、推进工作。如此一来,未成年人司法审判工作,便有了“主心骨”。

  专门的事交给专门的人来办,结合社会反映的热点问题、实践反映的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研究,通过制定司法解释、司法政策或发布指导性案例、典型案例……可以预见,少年法庭办公室让未成年人司法审判工作有了“探路灯”,有利于搬掉审判遇到的绊脚石。

  非但如此,通过加强少年司法理论研究,充分运用司法大数据,少年法庭办公室还可以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和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特点、态势、规律分析研判,进而为政府决策和制定司法政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说起来,从1984年上海市长宁区法院建立第一个专门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合议庭,到少年法庭在全国各地纷纷建立,成为“特殊的希望工程”,少年法庭已走过了三十多个春秋,成为人民法院“标配”,为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作出了重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司法机关这种对未成年人的关爱也得到了回应。这次事件中,小网红发视频表示感谢,最高法及时关注和回应,就在无形之中拉近了司法与孩子的距离。“以法之名,守护少年的你,这是我们肩上最美的勋章”,这是心声的表达,也是一字千钧的承诺。

  “祖国的花朵,离不开法治的阳光雨露”。从近期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重要法律,到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的意见》、成立最高法少年法庭办公室、发布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典型案例、成立6个少年法庭巡回审判点等,无不是“以法之名,呵护少年的你”。这些法治努力多多益善,毕竟,这是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城墙再添砖瓦。

  □柳宇霆(法律学者)

相关新闻

  • 正义判决!宜生无忧声明:前员工敲诈勒索终获十年刑责

    近日,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依法对宜生无忧前员工相国良涉嫌敲诈勒索一案作出终审判决,认定其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剥夺政治权利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相国良当庭认罪认罚。  该犯罪嫌疑人通过互联网平台造谣残疾人就业行业虚假挂靠…

  • 中华遗嘱库发布2024年度白皮书 遗嘱观念逐步得到广泛认同

    3月21日,中华遗嘱库发布2024年度《中华遗嘱库白皮书》,呈现出遗嘱观念逐步得到广泛认同、财产多样性增加、空巢老人立遗嘱需求显著增长和立遗嘱人群持续年轻化等特点。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华遗嘱库已提供遗嘱咨询572141人次,登记保管遗嘱357512份,遗嘱生效1226…

  • 商业博弈背后,道德困境与信任的崩塌

    2024年8月27日,一场新闻发布会在中国展览史和汽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一笔。上海贸促会等主办方高调宣布了第21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的举行时间,然而,细心的观察者发现了一个令人寻味的变化——曾经的主办方之一,中国贸促会汽车行业分会,并未出现在本次车展主办方的名…

  • 在情理中坚守法律和规则 ——从法律角度谈捐赠人要求慈善组织退还捐款

    文|张凌霄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慈善不再是富人的专利,只要有心有意,无论何时何地,小到一分钱、一块钱,大到几十万元、上百万元,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快速便捷地奉献自己的爱心,互联网已成为慈善捐赠的重要途径。然而,也正是这份便捷,导致了一些曾经极少发生的“意外”正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