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信息

当比较成为利刃:青少年心理危机下的家长反思与利他精神的救赎

作者:魏勇 | 时间:2025-10-17 11:57:07 | 来源:公益振兴网
 

  一则四川青少年恶性案件的热搜,让 “青少年心理健康” 再度成为热议焦点。当人们习惯性将问题归咎于学校心理辅导缺位、社会支持不足时,我们更该直面一个被忽视的真相:家庭,这个本应是心灵港湾的地方,有时正以 “爱” 的名义,悄然催生着心理的阴霾。那些 “你看人家多优秀”“她长得多漂亮” 的日常比较,看似随口的念叨,实则可能成为点燃极端情绪的火星;而另一个被严重忽略的教育缺口 —— 利他精神的缺失,则让孩子在自我与他人的失衡中,更易陷入心理困境。

1760672791361.jpg

  恶性事件的发生总有复杂成因,但人性中潜藏的幽暗,往往需要特定土壤才会滋生。四川巴中曾发生一起悲剧,复读生袁某因表白被拒,竟将尖刀刺向同班女生李某某,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广安某中学 14 岁学生因同学矛盾被砍杀身亡,凶手曾提前留下威胁字条。这些案件背后,除了长期被比较催生的自卑与嫉妒,更折射出部分青少年 “自我中心” 的认知偏差 —— 当教育中只强调 “超越他人”,却未教会 “理解他人”;只关注 “自我得失”,却忽视 “利他助人”,孩子便容易陷入 “我得不到就毁灭”“他人是威胁” 的思维误区,将同伴视为竞争的 “对手”,而非可以互助的 “伙伴”。

  脑科学研究早已发出警示:横向比较会直接触发孩子的威胁反应,导致压力激素皮质醇升高,不仅抑制学习能力,更会扭曲心理认知;而心理学研究则进一步证实,利他行为能显著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与内啡肽,有效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构建积极的心理状态。中国人民大学俞国良教授的团队对 12 万余名被试的研究也指出,父母的拒绝放任、过度控制等消极教养行为,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风险因素,而这些行为往往伴随着 “只看成绩、不问品行”“只比输赢、不谈互助” 的教育倾向 —— 当家长把 “别人比你强” 挂在嘴边,却从不鼓励孩子帮同学解答一道题、给需要的人递一把伞,实则是在割裂孩子与他人的情感联结,让 “自我” 与 “他人” 对立,最终加剧心理的孤独与偏执。

  更值得警惕的是,许多家长正以 “为你好” 的名义,将孩子困在 “自我竞争” 的牢笼里。有研究指出,父母以 “个人取向” 进行反馈 —— 强调孩子天赋不足、与他人差距悬殊等,会显著削弱青少年的心理韧性;而缺乏利他教育,则会让孩子失去从 “帮助他人” 中获得价值感的机会,只能依赖 “超越他人” 来证明自己,一旦受挫便极易崩溃。抖音上一则科普视频揭露了更残酷的现实:那些只重 “竞争”、不重 “共情” 的家庭,培养出的孩子要么因过度自我而缺乏同理心,要么因害怕失败而充满攻击性。其实,利他从不是 “牺牲自我”,而是另一种 “自我救赎”—— 当孩子帮同学整理书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时,他收获的不仅是他人的感谢,更是 “我能为世界创造价值” 的自信,这种自信远比 “比别人考得好” 更稳固、更持久。

  青少年心理健康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问题,学校的心理课程、社会的支持体系固然重要,但家庭始终是第一道防线,而 “拒绝比较、培育利他” 则是这道防线的核心。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需要时间落地,学校的集体辅导难以覆盖个体差异,但家长的每一次引导、每一个行为,都在塑造孩子的价值观。俞国良教授的研究给出了明确方向:温暖关爱是孩子心理健康最重要的保护因素,其对积极心理状态的解释率高达 70.05%,而利他教育正是温暖关爱的延伸 —— 教会孩子爱自己,也爱他人;懂竞争,更懂互助。

  家长们不妨尝试这样的改变:除了用成长手账本记录孩子的进步,再增加一本 “利他小事册”,让孩子写下每天帮助他人的小事 —— 给邻居奶奶提菜篮、帮同桌捡笔、在班级群分享学习笔记。这些看似微小的行为,会逐渐让孩子明白:自我价值从不取决于 “比别人强多少”,而在于 “为别人做多少”。当孩子习惯从 “帮助他人” 中获得快乐,就不会因一次考试失利、一次人际矛盾而否定自己;当家长不再用 “别人” 作为标尺,而是用 “利他” 作为指引,孩子的心灵便会从 “竞争的焦虑” 转向 “付出的充实”。

  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视,终究要落回到每个家庭的餐桌旁、对话中,落回到 “拒绝比较” 的清醒与 “培育利他” 的行动里。四川的悲剧已经敲响警钟,我们不能再等更多极端事件发生,才想起反思教育的初心。家庭教育的核心从来不是培养 “比别人优秀的孩子”,而是培育 “能爱自己、也能爱他人的孩子”。当每一位家长都放下比较的利刃,拿起利他的明灯,当每一个孩子都能从帮助他人中找到价值,青少年的心灵才能真正获得成长的阳光,恶性事件的土壤也会随之瓦解。这,既是家长的责任,更是社会的使命。

  笔者认为,当下青年人性的培养固然有缺失,但是作为家长的我们更应该深深的反思,让心底的阳光照亮整个世界,而不是多些比较,而是多些利他的精神。这样才能还未来一个光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关新闻

  • 京哈高速上的这场车祸,测出了公益的真心与演技

    近日,京哈高速一起交通事故在摩托车骑行圈及社会舆论场引发热议。21 岁骑手 “山海” 正常行驶时遭恶意别车且对方肇事逃逸,却因经验不足在维权中陷入被动。  事件发酵后,各方反应各异:有机车企业负责人义愤填膺的 “口头声援”,也有公益组织脚踏实地的系统性驰援。…

  • 从数字物流到稀缺钼矿: 刘惠敏、刘兴钢兄妹的产业格局与家国情怀

    近日落幕的 2025(第十七届)物流与供应链数字化发展大会上,宝奇(中宝智运(上海)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惠敏的智慧物流布局引发行业聚焦;而其兄、吉林省金山投资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刘兴钢掌控的稀缺钼矿资源与深耕十余年的公益事业,更共同勾勒出刘氏兄妹 “数字…

  • 浙江义乌永祥社区与大学生创业团队 “双向奔赴”: 从志愿服务到轻食创业,共拓校地共建新路径

    2024 年以来,浙江省义乌市稠江街道永祥社区与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以泡泡同学为负责人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开启了一场从 “初识” 到 “深耕” 的校地合作。从初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到独立运营品牌文化活动,再到如今落地轻食餐饮项目,社区的 “精准护航” 与团队的…

  • 张雪峰:信息破局者的荣光与代价

    当张雪峰的账号在多平台被标注 “禁止关注”,这个曾搅动教育咨询行业的名字,终究迎来了命运的转折。他的出现从来不是孤立的文化现象,而是底层民众对教育信息透明的迫切呼唤;他的沉寂也并非偶然,而是言论边界与商业野心碰撞后的必然结果。  张雪峰最鲜明的价值,在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