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四川青少年恶性案件的热搜,让 “青少年心理健康” 再度成为热议焦点。当人们习惯性将问题归咎于学校心理辅导缺位、社会支持不足时,我们更该直面一个被忽视的真相:家庭,这个本应是心灵港湾的地方,有时正以 “爱” 的名义,悄然催生着心理的阴霾。那些 “你看人家多优秀”“她长得多漂亮” 的日常比较,看似随口的念叨,实则可能成为点燃极端情绪的火星;而另一个被严重忽略的教育缺口 —— 利他精神的缺失,则让孩子在自我与他人的失衡中,更易陷入心理困境。
恶性事件的发生总有复杂成因,但人性中潜藏的幽暗,往往需要特定土壤才会滋生。四川巴中曾发生一起悲剧,复读生袁某因表白被拒,竟将尖刀刺向同班女生李某某,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广安某中学 14 岁学生因同学矛盾被砍杀身亡,凶手曾提前留下威胁字条。这些案件背后,除了长期被比较催生的自卑与嫉妒,更折射出部分青少年 “自我中心” 的认知偏差 —— 当教育中只强调 “超越他人”,却未教会 “理解他人”;只关注 “自我得失”,却忽视 “利他助人”,孩子便容易陷入 “我得不到就毁灭”“他人是威胁” 的思维误区,将同伴视为竞争的 “对手”,而非可以互助的 “伙伴”。
脑科学研究早已发出警示:横向比较会直接触发孩子的威胁反应,导致压力激素皮质醇升高,不仅抑制学习能力,更会扭曲心理认知;而心理学研究则进一步证实,利他行为能显著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与内啡肽,有效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构建积极的心理状态。中国人民大学俞国良教授的团队对 12 万余名被试的研究也指出,父母的拒绝放任、过度控制等消极教养行为,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风险因素,而这些行为往往伴随着 “只看成绩、不问品行”“只比输赢、不谈互助” 的教育倾向 —— 当家长把 “别人比你强” 挂在嘴边,却从不鼓励孩子帮同学解答一道题、给需要的人递一把伞,实则是在割裂孩子与他人的情感联结,让 “自我” 与 “他人” 对立,最终加剧心理的孤独与偏执。
更值得警惕的是,许多家长正以 “为你好” 的名义,将孩子困在 “自我竞争” 的牢笼里。有研究指出,父母以 “个人取向” 进行反馈 —— 强调孩子天赋不足、与他人差距悬殊等,会显著削弱青少年的心理韧性;而缺乏利他教育,则会让孩子失去从 “帮助他人” 中获得价值感的机会,只能依赖 “超越他人” 来证明自己,一旦受挫便极易崩溃。抖音上一则科普视频揭露了更残酷的现实:那些只重 “竞争”、不重 “共情” 的家庭,培养出的孩子要么因过度自我而缺乏同理心,要么因害怕失败而充满攻击性。其实,利他从不是 “牺牲自我”,而是另一种 “自我救赎”—— 当孩子帮同学整理书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时,他收获的不仅是他人的感谢,更是 “我能为世界创造价值” 的自信,这种自信远比 “比别人考得好” 更稳固、更持久。
青少年心理健康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问题,学校的心理课程、社会的支持体系固然重要,但家庭始终是第一道防线,而 “拒绝比较、培育利他” 则是这道防线的核心。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需要时间落地,学校的集体辅导难以覆盖个体差异,但家长的每一次引导、每一个行为,都在塑造孩子的价值观。俞国良教授的研究给出了明确方向:温暖关爱是孩子心理健康最重要的保护因素,其对积极心理状态的解释率高达 70.05%,而利他教育正是温暖关爱的延伸 —— 教会孩子爱自己,也爱他人;懂竞争,更懂互助。
家长们不妨尝试这样的改变:除了用成长手账本记录孩子的进步,再增加一本 “利他小事册”,让孩子写下每天帮助他人的小事 —— 给邻居奶奶提菜篮、帮同桌捡笔、在班级群分享学习笔记。这些看似微小的行为,会逐渐让孩子明白:自我价值从不取决于 “比别人强多少”,而在于 “为别人做多少”。当孩子习惯从 “帮助他人” 中获得快乐,就不会因一次考试失利、一次人际矛盾而否定自己;当家长不再用 “别人” 作为标尺,而是用 “利他” 作为指引,孩子的心灵便会从 “竞争的焦虑” 转向 “付出的充实”。
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视,终究要落回到每个家庭的餐桌旁、对话中,落回到 “拒绝比较” 的清醒与 “培育利他” 的行动里。四川的悲剧已经敲响警钟,我们不能再等更多极端事件发生,才想起反思教育的初心。家庭教育的核心从来不是培养 “比别人优秀的孩子”,而是培育 “能爱自己、也能爱他人的孩子”。当每一位家长都放下比较的利刃,拿起利他的明灯,当每一个孩子都能从帮助他人中找到价值,青少年的心灵才能真正获得成长的阳光,恶性事件的土壤也会随之瓦解。这,既是家长的责任,更是社会的使命。
笔者认为,当下青年人性的培养固然有缺失,但是作为家长的我们更应该深深的反思,让心底的阳光照亮整个世界,而不是多些比较,而是多些利他的精神。这样才能还未来一个光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