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慈善医疗救助:现状、挑战、对策”沙龙在京召开。来自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阿里健康、北京天使妈妈慈善基金会、北京同心圆慈善基金会、首都儿研所附属儿童医院、华民慈善基金会等机构的嘉宾对如何扩大慈善医疗救助规模、促进慈善医疗救助与政府医疗救助的有效衔接、如何应对当前慈善医疗救助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探讨。活动由民德咨询(北京)有限公司主办,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与阿里巴巴公益提供学术和公益支持。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助理葛均泊表示,现阶段我国慈善医疗救助面临的挑战包括:救助体量不够,结构不均衡;救助信息共享不足,救助衔接机制不健全;救助内容较为单一,难以有效回应患者需求。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宋宏云介绍了“中国大病社会救助平台”近年的实践经验。他表示,建立救助需求和救助资源的信息对接机制对于提高救助资源的分配效率、缓解大病家庭经济与心理压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阿里健康资深副总裁马立认为,医疗救助工作涉及到医疗能力、医保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等多个方面。在罕见病救助领域,公众对罕见病的认识不足,导致患者难以得到应有的关注与支持。马立通过阿里健康作为主要参与方开展的“柠檬宝宝关爱公益行动”“小鹿灯-‘无陷未来’出生缺陷儿童救助公益项目”“小鹿妈妈孕产妇健康保障公益项目”,介绍了利用电商供应链和“公益乡村振兴特派员”开展帮扶救助的经验。
北京天使妈妈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邱莉莉认为,在过去20年里,中国在医疗技术、医保覆盖率和儿童大病救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依然存在。
北京同心圆慈善基金会秘书长仇序认为,在医疗救助工作中,慈善机构应着重寻找创新方案,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庭的心理支持尤为重要。
首都儿研所附属儿童医院社工部主任杨学静介绍,现阶段医院在开展医疗救助时面临的最主要困难是难以准确核实收入、财产状况等患者信息,政府部门数据资源的积极参与将对提高慈善医疗救助的效率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于健全完善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与会专家认为,根本路径在于强化“三医联动”、提升落后地区的医疗水平与全社会的疾病预防水平,当前应积极探索AI、基因治疗等新技术在大病救助领域的应用。
杨学静希望相关政策能够加大对医疗机构内医务社工的关注和支持力度,以提升医院场景下医疗救助资源的分配效率。对于现阶段行业面临的挑战,马立特别强调了通过提升透明度和建立行业标准来增强公众信任的重要性;华民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冯凌认为大数据、大模型的应用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促进慈善医疗救助资源的精准分配,她建议政府部门、慈善组织、企业加强合作,以部分救助逻辑清晰、预后效果好的疾病为切口,开展慈善医疗救助信息互通合作试点。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执行院长徐晓新在总结发言时表示,尽管现阶段医疗救助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但社会力量对大病人群的关注并未减少。有必要通过更加创新的方式建立救助需求与救助资源的信息互通机制,以提升救助效率。中国公益研究院将一如既往的链接各方信息、资源、需求,做好社会力量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为慈善医疗救助事业的发展与可持续贡献力量。